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现代化

  • 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意义、问题和路径

    陈永堂;常清;

    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场域带来的深远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也必然深刻影响并参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智能技术赋能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提升教育服务供给能力、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公平性、教育治理的积极性和针对性,但也在智能技术融合、智能技术扩散与应用、人才素养、数据安全等方面对教育治理提出新的挑战。面向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亟须从个体、组织、制度三个层面提出可行路径。在个体层面,要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为抓手,培育教育治理智能化人才,全面提升教育治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在组织层面,要基于供给侧治理视角,加快智能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技术扩散与应用,有效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在制度层面,要统筹效率与安全,注重教育治理制度建设,建立协同治理、伦理规制、风险监控等制度体系,有效防控智能技术赋能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以真正实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025年03期 v.13;No.7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价值·逻辑·路径:以“教育援青”赋能青海教育现代化

    张利涛;赵爽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乎民族未来和国家发展。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对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青海省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并成为阻碍青海省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教育援青”是党中央为补齐青海省教育短板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系统分析“教育援青”的价值意蕴,厘清“教育援青”的内在逻辑,探究“教育援青”的实践路径,对于更好推动青海省“教育援青”工作、补齐青海省教育事业短板、赋能青海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13;No.75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内在机遇与实践路径

    冀君姣;杨文圣;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的推进提供了明确方向指引和全新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和“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特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指引等理论逻辑,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文化资源供给、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价值开发等的促进作用,新质生产力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物质基础,提供动力源泉,打造精神家园,扫清制度约束,激发生态潜力。

    2025年03期 v.13;No.75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基于传统教育思想的视角

    吴倩莲;许丽英;

    传统教育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式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价值理念。在回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以“五常之道“”和合共生“”协和万邦”思想为指导,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在回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新时代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围绕“修己善群“”传道授业解惑”理念以及古今典籍中的共同体意识资源,践行“群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教学路向,形成以德为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教学方式,并构建“传统+现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内容体系。在回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安民利民“”匹夫有责“”建国君民”的传统思想所孕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民生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相契合。

    2025年03期 v.13;No.75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科建设

  • 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学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探讨

    罗彩娟;韦雅君;

    跨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改革方向也必然依循这一发展趋势。民族学专业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一培养模式须具备3大要素: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复合型知识体系为培养内容;以学生为中心为培养理念。民族学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可从设立“民族学+”项目、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搭建多元合作平台3个路径进行实践,从而助力提升民族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03期 v.13;No.75 35-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高等教育学的立场及其自主知识的谱系

    刘子云;

    学科的立场是学科及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前提。作为中国特色学科的民族高等教育学,其立场关系到本学科自主知识谱系的生成与再构。民族高等教育学的立场取决于学科的知识范畴,包括概念范畴、教材体系、理论配置和研究方法。民族高等教育学聚焦于民族、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立场,彰显了民族高等教育学确立的少数民族主体视野和中华民族整体观、多民族国家利益的维护与社会秩序的建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美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等知识立场的价值逻辑。未来民族高等教育学须立足中国特色的学科立场,宣示学科的独特存在及其特殊意义、完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推进民族社会的理想建构,明确所肩负的学科使命和知识建构的方向。

    2025年03期 v.13;No.75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才培养

  • 从“认同”到“服务”:地方感融入高校通识教育的价值审视

    王诺斯;雍珍珍;

    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知识传统与社会传统的传播。基于这一理念,地方感应被纳入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要素体系。依据地方感理论的分析框架,系统阐释高校通识教育地方化的渐进式融入机制:认同地方—嵌入地方—升华地方—服务地方。继而揭示其价值显化路径,加强通识教育与地方文化的联系,认同地方文化价值并嵌入对地方发展的情感,弘扬与创新地方文化价值,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通识教育发展目标。在实践层面,通过通识课程体系的革新、教学方式的改革、管理机制与政策支持的优化以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路径,将地方感有机融入通识教育,以此实现通识教育价值向度的在地性拓展与范式创新。

    2025年03期 v.13;No.75 51-5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劳动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张钧;王庆霞;黄红;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实施,文化振兴已成为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关注的重点。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学校劳动教育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产生直接影响。从当前的现实境遇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存在定位模糊、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等问题;劳动教育仅局限于学校内的体力劳动课程,学校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开展相应的活动体验较少;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畅,学校劳动教育难落实、难创新,多止步于宣传口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内容、学校考评标准、教师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劳动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2025年03期 v.13;No.75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教师教育

  •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创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

    白红梅;阿茹娜;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战略使命,教师队伍质量直接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全局。党和国家将师德师风建设置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师德师风建设进入了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创建新格局的阶段。针对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对教育家精神认知碎片化、评价体系关照不足、实践形式化等主要问题,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创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需要立足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构建“教育强化—机制创新—文化熏陶”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从规范约束向价值自觉的范式转型,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2025年03期 v.13;No.75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现状和提升策略

    陈志其;苗亚雪;

    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是教育数字化行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数字素养形成。基于776份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调查问卷,对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处于中等水平;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呈现“软硬失衡”特征;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水平与年龄、职称呈负向关联;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呈现专业背景差异特征。鉴于此,提出以下建议:配置适配型数字基础设施,夯实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根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构建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画像,发挥以评促学功能。

    2025年03期 v.13;No.75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亲和力及其涵育路径

    陈杰;李娜;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的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亲和力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蕴含着特定的时代话语使命。为厘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亲和力的内在规定性,提升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应深入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亲和力的应然性、实然性与必然性的逻辑理路。文章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亲和力在教师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质量、育人育心实践等方面的应然追寻,剖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亲近感与尊崇心、匠心度与感染力、转换性与诠释力等多重弱化表征与实然困境,进而提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师德话语引导学生亲其“人”、以专业话语说服学生亲其“术”、以政治话语引领学生亲其“道”的涵育路径,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25年03期 v.13;No.75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