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功能内涵与释放路径

    王瑜;韦海霞;刘妍;

    加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框架,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功能内涵上具有满足建设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人才需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强化中华各民族学生的价值共识四个方面特性;在功能释放上遭遇嵌入社会系统的主动适应功能受限、融入育人层级的目标达成功能受阻、深入教学环节的资源整合功能欠缺,浸润校园文化的模式维持功能薄弱四个方面困境。对此,可以从依托协同建设、明确目标导向、整合育人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四个方面进行教育路径的优化。

    2025年02期 v.13;No.74 1-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社会国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理路与实践路径

    李双龙;杨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社会国防教育以其自身独特的内容与价值,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构成要素,维系着共同体成员的情感,维护着民族团结,夯实共同体的基质结构。社会国防教育通过形成认知共识、情感共鸣、意志驱动及行为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要重视社会国防教育,从政策层面、观念层面、文化层面不断探索其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手的行动路径。

    2025年02期 v.13;No.74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内蒙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金鑫;宋文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内蒙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学校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必然举措。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内蒙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一体化机制建设不健全、教师队伍互补性不足、教学资源建设不强等问题。在实践路径中,要在政治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下,进一步深化一体化机制建设、细化不同学段教育内容、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建设等,形成科学、有效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

    2025年02期 v.13;No.74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 新时代南北疆农牧区群众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差异调查与提升路径研究

    孙明霞;廖新华;

    坚持长期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新疆南北疆各族群众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积极投入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中。对南疆和田地区、北疆阿勒泰地区和塔城地区的农牧民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北疆农牧民的语言能力明显高于南疆,在产业园区就业的群众的语言能力高于农牧区村点的群众,男性的语言能力高于女性,年龄的增长与语言能力成反比关系。在深入探究影响其语言能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农牧民群体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优化路径:引导女性群体树立语言学习新理念,开辟家庭成员共同致富新途径;完善教学资源,配备专业师资为农牧民群体提供教学服务;发挥语言辐射作用,创建社会与家庭共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新气象;加强国家通用语言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2025年02期 v.13;No.74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多源流理论视域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修订研究

    余瑶瑶;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既是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深入推进我国语言文字法治工作的重要保障,还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需要。运用多源流理论分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的政策过程具有适切性,现有法律的调整范围和规范对象受限、软法属性制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未明确执法主体和相关部门职责构成问题源流;全国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的语言文字提案、专家学者的资政建言与学术研究、国家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前期政策探索构成政策源流;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发展、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和推广、社会公众对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迫切期待构成政治源流。三流交汇形成耦合机制,继而开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的政策之窗,未来应聚焦问题源流,明晰修法的目的和任务;遵循政策源流,筛选最优化的修法方案;吸纳政治源流,赋能修法向公共性回归。

    2025年02期 v.13;No.74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政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保障少数民族受高等教育机会权研究

    包万平;韩如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和民族理论,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受高等教育机会权。历经70多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缩小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完善保障少数民族受高等教育机会权政策体系方面取得伟大成就。面向未来,保障少数民族受高等教育机会权,还需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贯彻依法治教、因地制宜理念,走国家政策帮扶与少数民族自立自强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2025年02期 v.13;No.74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陈佳薇;张文兰;刘斯琪;

    民族地区农村低收入群体是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对象,他们对于教育扶贫政策绩效满意度是分析和判断现阶段教育缓解相对贫困行动方向的重要指示器。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法选取28位民族地区农村低收入群体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利用Nvivo11.0质性分析工具辅助进行三级编码,归纳总结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于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满意度,它们在作用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机制特点。其中,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满意度评价根本取决于教育扶贫对象是否“志智双扶”;教育扶贫资源“供需平衡”的实现程度是重要依据;教育扶贫服务的“人本取向”是核心标准;教育扶贫体制的“有效保障”水平是必要条件。为此,可通过明确教育扶贫政策实施目标、提升教育扶贫政策执行效率、坚守教育扶贫政策服务人民立场、强化教育扶贫政策执行保障等方式,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成效,提升民族地区人民对教育扶贫政策的感知度与满意度,以期为民族地区教育缓解相对贫困、乡村教育振兴提供理论参考与政策启示。

    2025年02期 v.13;No.74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心理学

  •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

    杨韶刚;唐玲珑;

    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已成为新时代促进我国边疆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作为民族交融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带动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以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苗族等513名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为被试,用问卷法调查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观点采择与冲突解决策略在其中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观点采择能力与人际关系满意度呈正相关,并且观点采择显著正向预测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人际关系满意度;冲突解决策略在两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干预具有积极意义。

    2025年02期 v.13;No.74 61-7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9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父母教养效能感与同胞关系:头胎儿童共情能力的中介作用

    王小红;龙欣;钟国龙;

    以N市为调查样本,探索N市父母教养效能感、同胞关系、头胎儿童共情能力现状,探究父母教养效能感与同胞关系的关系以及头胎儿童共情能力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使用父母教养效能感量表、儿童早期同胞关系质量问卷、儿童共情问卷,对N市幼儿园中二孩家庭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327份有效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以及中介模型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二孩家庭的父母教养效能感和同胞关系优秀状态短缺;头胎儿童共情能力大部分处于一般状态,有待进一步提高。父母教养效能感与同胞关系之间呈正相关,父母教养效能感与头胎儿童共情能力呈正相关,头胎儿童共情能力与同胞关系呈正相关。父母教养效能感能够正向预测同胞关系,头胎儿童的共情能力在二者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教养建议:协同育儿,提高父母教养效能感;平等对待,科学解决同胞冲突;注重情感,塑造有爱的家庭氛围。

    2025年02期 v.13;No.74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人才培养

  •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张瑞;翁明德;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教育强国的新要求,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劳育与德育二者相融教育效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需要。高校推动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多维度发展、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大学生勤俭美德,实现以劳树德与以劳载德。进入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要求,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高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积极性,优化劳动课程设置,加快推动劳育与德育结合互通,改进实践教学资源,促进实践与教育的融会贯通,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新途径,发挥劳育与德育二者相融的更大教育效力。

    2025年02期 v.13;No.74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00后”高职院校学生加强人生观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张燕红;

    “0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具有人生追求多样但缺乏奋斗精神、人生态度积极但抗挫折能力不强、认同主流价值但不能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等特点,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信息时代下“0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征发生变化,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有了提高,但精神生活未能同时提升。加强人生观教育对培养“00后”高职院校学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00后”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有利于发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0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为此,职业院校要适当调整思政课中人生观教学内容的设置,强化“00后”高职院校学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适当增加人生观教育在学校活动中的比例,积极融入“高职”特色;创新人生观教育模式和方法,引导“00后”高职院校学生从“喜欢”学习到实际“践行”,真正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

    2025年02期 v.13;No.74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