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公共性”品质培养的时代诉求及路径思考——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分析On the Times Demand and Path Thinking of the Cultivation of People's “Publicity” Quality——Analysis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刘炎欣;修丽萍;
摘要(Abstract):
以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指导,思考人的“公共性”品质的培养,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分享、合作、共赢、包容”,其内涵包括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生态建设等思想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人的培养赋予了新理念: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个体性,弘扬主体性,但更要培养人的公共性,塑造人的合作品质和共享、包容意识。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对人的公共意识和公共品质的培养,超越以往教育中个体性和主体性的过度弘扬而产生的对公共意识的遮蔽,让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和“休戚与共”的忧患意识,确立“仁爱相遇”的他者思维,建构“生命互涉”的共存品质和“命运与共”的全球视野,培养具有公共精神、合作共赢和共享品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KeyWords):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的“公共性”品质;培养路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的专业责任与专业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Fjjgzx20-278)
作者(Authors): 刘炎欣;修丽萍;
DOI: 10.14045/j.cnki.rhen.2022.03.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94.
- [2]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195-196.
- [3]甘绍平.个体的崛起与道德的主体[J].哲学动态,2021,(8):101-117.
- [4]金生鈜.教育与正义--教育正义的哲学想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52-53.
- [5]韩喜平,刘岩.自由主义的无奈与思想的变革[J].求索,2022,(2):21-27.
- [6]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4.
- [7]陈诚,包雷.内卷的产生机制与教育内卷的破解[J].中国考试,2022,(2):81-88.
- [8]高书国.共同富裕背景下中等收入群体高等教育焦虑的典型特点与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2,(2):1-11.
- [9]黄河.精致的利己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5):60-62.
- [10]朱永新,汪敏.教育如何不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公共品格教育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J].教育研究,2020,(2):61-71.
- [11]巴玉玺.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重点[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9,(3):73-78.
-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5.
- [13]刘炎欣,王向东.论教育情怀的生成机制与升华路径--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视角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2):130-143.
- [14]檀传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基本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