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绩效评估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Empirical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Tak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戴妍;王奕迪;
摘要(Abstract):
基于2010年至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全国的教育扶贫相关数据,采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对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绩效进行综合评估,并与全国教育扶贫绩效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各子系统及其均衡作用对教育扶贫绩效起到正向推动作用;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投入和产出与成果系统均取得良好绩效;受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影响,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绩效涨幅较大甚至呈现赶超全国态势。实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绩效最大化,需要加大教育扶贫投入力度,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强优质师资队伍建设,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发展;搭建教育精准扶贫平台,营造公平优质教育生态;强化个体自立自为观念,激发自主脱贫内生动力,以此为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提质增效助力。
关键词(KeyWords): 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绩效评估;时序主成成分分析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扶贫时代教育助力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P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s): 戴妍;王奕迪;
DOI: 10.14045/j.cnki.rhen.2022.03.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曾小溪,汪三贵.论决胜脱贫攻坚的难点和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6):10-17+109.
- [2]李兴洲.新中国70年教育扶贫的实践逻辑嬗变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9,35(5):3-7.
- [3]姚松,曹远航.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成就、反思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4):57-63.
- [4]段从宇,伊继东.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要素及实现路径[J].教育与经济,2018,(5):23-29.
- [5]邢中先,张平.民族地区70年扶贫政策回顾与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5):38-46.
- [6]袁利平,丁雅施.教育扶贫:中国方案及世界意义[J].教育研究,2020,41(7):17-30.
- [7]刘军,蒲定红,李祥.信息化助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与突破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51-58.
- [8]王志章,杨珂凡.教育阻断边疆民族地区代际贫困的具体路理--基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老窝镇的实地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4):100-110.
- [9]阿海曲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4):103-112.
- [10]李双龙,何春玲.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评估指标的构建及其分析架构[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1):14-19.
- [11]张琦,史志乐.我国教育脱贫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教育与经济,2018,(2):35-42.
- [12]袁利平,丁雅施.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教育研究,2019,40(8):139-149.
- [13]王林雪,殷雪.精准扶贫视角下教育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9,35(3):65-68.
- [14]邢慧斌,刘冉冉.集中连片特困区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的空间差异研究--以燕山-太行山区8个连片特困县为例[J].教育与经济,2019,(1):7-15.
- [15]彭妮娅.教育扶贫成效如何?--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4):90-97.
- [16]陈平路,毛家兵,李蒙.职业教育专项扶贫机制的政策效果评估--基于四省雨露计划的调查[J].教育与经济,2016(4):56-63.
- [17]吴霓,王学男.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政策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3):76-84.
- [18]苏德,李欣融,张良.民族地区教育贫困治理的历史回溯、现实转向与发展抉择[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1):1-7.
- [19]沈万根.民族高校助推边疆民族贫困村精准脱贫困境及路径[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1):8-13+93.
- [20]戴妍.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理论证成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经济,2021,37(5):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