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扶贫

  • 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绩效评估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戴妍;王奕迪;

    基于2010年至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全国的教育扶贫相关数据,采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对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绩效进行综合评估,并与全国教育扶贫绩效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各子系统及其均衡作用对教育扶贫绩效起到正向推动作用;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投入和产出与成果系统均取得良好绩效;受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影响,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绩效涨幅较大甚至呈现赶超全国态势。实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绩效最大化,需要加大教育扶贫投入力度,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强优质师资队伍建设,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发展;搭建教育精准扶贫平台,营造公平优质教育生态;强化个体自立自为观念,激发自主脱贫内生动力,以此为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提质增效助力。

    2022年03期 v.10;No.57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社会支持与自我实现:民族贫困地区辍学青少年复学机制探析

    原子茜;苏德;

    辍学青少年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进程中剥落的特殊群体。本文尝试打破“群体”的桎梏,在描绘叙述田野点的现状图景基础上,从辍学青少年社会支持的提供者和辍学青少年的互动关系出发,发现家庭情感支持弱传递、学校专项支持弱执行、社会服务支持弱深入等赋予了青少年受教经历的消极体验,使得意志薄弱的青少年逐渐“脱嵌”了正式学校教育制度。最终构筑民族贫困地区辍学青少年的长效复学机制:社会层面,加强宣传教育、政策支持和法律手段的保障;学校层面,在教育内容、评价、形式、管理作出相应革新;家庭层面,关注孩子的多元发展需求、优化家校沟通交流机制、引入外力,落实监护人责任。

    2022年03期 v.10;No.57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常进锋;陈鑫;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408篇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科学文献计量分析,并基于所绘制的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突现及聚类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研究整体呈指数型上升趋势、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研究主题聚焦于价值意蕴、现实问题及实践路径三方面。未来应在推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并重及有效衔接其他国家战略等研究方面多下功夫。

    2022年03期 v.10;No.57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7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与路径探析

    马小婷;王瑜;

    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是联结国家、地方和民族成员个体的特殊场域,能有效联结国家核心意识形态、地方(民族)意识生态和学生意识心态,帮助整合学生对族群属性、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等多重身份的认同。为此,在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下,从宏观层面的国家意识形态、中观层面的地方文化生态和微观层面的学生个体心态入手,分析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理念,即宏观层面秉承国家统一领导与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各族学生的政治认同;中观层面强调多元文化关联与中华文化整合,促进各族学生的文化认同;微观层面注重个体身份认同递进与心理认知共通的理念,增进各族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此同时,将教育理念赋予具体的实践过程,进而实现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2022年03期 v.10;No.57 27-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8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教育心理学

  • 正负情绪和社会适应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

    阿拉坦巴根;邢雨凡;李晶华;

    采用问卷法,以328名高中生为被试,探讨了正负性情绪、社会适应和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分析正负情绪和社会适应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少年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接近中等水平,正性情绪发展好于负性情绪发展;青少年社会适应整体现状处于中等水平,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并存;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得分低于理论均值;青少年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均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正性情绪与社会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社会适应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正性情绪对移动网络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负性情绪在社会适应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之间起调节作用。

    2022年03期 v.10;No.57 33-3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自我应对、影响因素与调适优化

    姚子涵;覃小林;唐雨璟;杨琰;

    复杂多变的心理压力成为影响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自我应对呈现多维分散的状态:最先求助的对象复杂多元;对于学校调适的态度和评价参差不齐;自助调适行为多种多样;调适资源明显短缺等。这一状态的出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任务繁重;陈旧习惯;跨界交往;意外事故和自主选择等。为此,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调适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优化:做好调适规划;确立调适原则;明确调适误区和价值导向;借力网络资源和构建调适文化等。

    2022年03期 v.10;No.57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才培养

  •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效应

    蔡文伯;黄卢涛;

    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三者的耦合协调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耦合协调测算与灰色关联分析,对2010-2019年民族地区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空间上,广西、云南、内蒙古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西藏、青海相反,长期处于失调状态;时间上,各地耦合协调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影响因素中,专任教师数、高校数代表的高等教育资源排在前列。各地区需要结合地域实际,着眼协调发展关键要素,加强各系统交流合作,促进三大系统的耦合与协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022年03期 v.10;No.57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现——以武陵山区高校为例

    商兆奎;邵侃;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极大制约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以武陵山区高校为调查分析样本,厘清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而构建了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三大本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此导向下,提出从氛围营造、课程开发、平台建设、导师重塑、考评嵌入入手,打造多层次、全链条、立体式的“双创”教育体系,助推现代化、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实现。

    2022年03期 v.10;No.57 57-6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人的“公共性”品质培养的时代诉求及路径思考——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分析

    刘炎欣;修丽萍;

    以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指导,思考人的“公共性”品质的培养,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分享、合作、共赢、包容”,其内涵包括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生态建设等思想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人的培养赋予了新理念: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个体性,弘扬主体性,但更要培养人的公共性,塑造人的合作品质和共享、包容意识。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对人的公共意识和公共品质的培养,超越以往教育中个体性和主体性的过度弘扬而产生的对公共意识的遮蔽,让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和“休戚与共”的忧患意识,确立“仁爱相遇”的他者思维,建构“生命互涉”的共存品质和“命运与共”的全球视野,培养具有公共精神、合作共赢和共享品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2年03期 v.10;No.57 64-7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6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教师研究

  •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与乡村学校“双向渗透”协同育人机制探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

    左崇良;张磊;

    发展高水平教师教育、振兴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乡村学校在发展需求、师范生培养、师资培训等方面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改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使命感不强和乡村教育边缘化的现状,需要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和乡村学校协同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地方性”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突出特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要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担起重任。完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与乡村学校“双向渗透”协同育人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顶岗实习的实效,切实推进“双地”合作“、双师”指导制度。

    2022年03期 v.10;No.57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路径及文化反思

    包乌力吉仓;萨日娜;

    农村教师是工作或生活于农村学校的专业主体,其专业发展是在内外部环境的耦合过程中,专业素养的获得、提升和发展进程。价值调试状态下的专业角色和专业信念是其专业发展的内部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客观要求是其专业发展的外部文化环境。文化视角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路径应考量专业主体所在的内外部文化环境。

    2022年03期 v.10;No.57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教学研究

  • 高等学校线上教学的时代特征及价值取向

    额尔敦巴根;杨扬;

    线上教学成为整个教育系统停课不停教的最有效手段,特别是人口流动大而多的高校,线上教学成为应对疫情冲击的必然且科学的选择。线上教学有着资源均衡化、交互丰富化、成本降低化、翻转课堂化、学习自主化等显著特点,使得高等学校线上教学不仅成为当下正常教学的有效延续,而且取得显著成效。线上教学实践应当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管理体系,发挥好平台资源效用,提升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和速度,促进公平化教育价值的完美彰显。高校线上教学常态化必将优化教学质量,满足个性化学习体验,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以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构建新时代学习型社会。

    2022年03期 v.10;No.57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南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探析

    王孝龙;雪奇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知、情、意、行”的塑造作用,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具有独特的价值含蕴。基于对新疆南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研,发现存在内容与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对课程性质、功能的解读不到位以及现实师资短板,建议建构包容性和实效性更强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多维交互平台多元主体对话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2022年03期 v.10;No.57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稿约

    <正>《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是内蒙古民族大学主办的民族高等教育研究专业学术理论期刊。本刊立足于办“精品期刊”和“特色期刊”的理念,坚持学科性、前瞻性、民族性、理论性、实践性相结合,旨在宣传党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事业。本刊为双月刊,2013年创刊,汉文期刊,大16开,96页,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5-1363/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2095-4336。现面向国内外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约稿。

    2022年03期 v.10;No.57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